发表时间:2024-11-09 23:20:15 来源:产品中心
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之后发现,有“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每年的水汽净输入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储水量通过季风和西风两大环流的水汽输送,保持动态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8月18日在举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研究发现。姚檀栋说,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
姚檀栋介绍,“亚洲水塔”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流域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亚洲水塔”哺育的十多条大江大河为20多亿人口提供水资源,是全球最重要的水塔。
姚檀栋提到,1960年至2012年,青藏高原升温率为0.3至0.4摄氏度/10年,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青藏高原正在发生超常的气候变暖。
姚檀栋说,应对“亚洲水塔”变化的科考任务实施路径,是要弄清储量与特征,变化与机理,影响与效应及应对。
此次公布的科考成果显示,在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而湖泊、河流等液态水体广泛增加。相关专业的人建议,今后应逐步加强研究这些变化对水资源和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科考队预估,未来中长时间尺度上“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情景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的降水模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西风降水增加、季风降水减少,转变为降水普遍增加,冰川融水量进一步增加,“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
中国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恢复产生了拐点型正面影响,ECO退化态势得到了根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呈现总体稳定向好态势。
发布会上,姚檀栋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ECO变化规律和整体趋好的态势。优良等级草地和森林面积比例分别提高了6%和12%;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分别提升了1%、2%和70%;ECO类型转化比例低于1%。青藏高原ECO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据了解,第二次青藏科考评估了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时空格局,其中,草地和林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面积分别达25万平方千米和3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面积分别达0.7万平方千米和0.6万平方千米。
自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以来,科考队员已发现新物种超过3000个,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姚檀栋说,这次科考通过对青藏高原薄弱与关键区域大量野外考察,已发现了墨脱四照花、察隅链蛇等3000多个新物种,这中间还包括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
科考还发现,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枯鲁杜鹃、墨脱百合、贡山绿绒蒿等植物,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雪豹、云豹、孟加拉虎、豺等珍稀动物的身影也在野外镜头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孟加拉虎在西藏墨脱地区频现,突显出墨脱地区ECO结构和功能完整,在全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中地位举足轻重。
“孟加拉虎等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当地分布了一个包含中型哺乳动物及其完整的食物链,这说明墨脱一带的生态系统处在良好状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施鹏说。
青藏高原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的宝库。姚檀栋表示,过去15年,青藏高原ECO呈现整体趋好态势。(综合)
上一篇:太阳能热水器该如何保养 太阳能热水器保养方法【详解】
下一篇:方箱光排管散热器a型